《财政研究》解垩等:中国财政资金扶贫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
中国财政资金扶贫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
解 垩 宋颜群
内容简介
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70个年头,中国经济在这七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从1978年到2019年,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77039万下降至551万(2300元/人、年的贫困标准,2010年不变价),贫困发生率也由97.5%下降至0.6%,绝对贫困人口脱贫人数超过7亿,中国对全球的反贫困贡献巨大。随着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(2011-2020年)》的颁布,中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时期,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越来越大。由此,中国政府对扶贫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,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、扶贫办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《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》,这表明中国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,也愈加重视扶贫绩效。贫困地区(国定贫困县、连片特困区)是扶贫资金的主要去向,这些地区的扶贫绩效如何?不同财政资金的扶贫绩效是否存在差异?影响扶贫绩效的因素有哪些?不同省份间的扶贫绩效是否存在差异?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探讨。
尽管学者们对财政资金的扶贫绩效进行了相关研究,但研究对象较多局限于某一省份某一地区,很少有学者对全国农村整体的扶贫绩效进行评估,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扶贫绩效,更少有学者研究不同财政资金的扶贫绩效以及扶贫绩效的影响因素。贫困地区是财政扶贫资金流入的主要区域,因此对该地区的财政资金扶贫绩效进行评估具有现实意义,也可为扶贫攻坚战的进行提供评估标准。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: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扶贫绩效的影响因素;对中国1998年到2017年贫困地区的经济数据以及财政扶贫资金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,使用数据包络分析(DEA)方法测算了贫困地区的财政资金扶贫绩效,比较了不同财政资金、不同省份的扶贫绩效差异,使用Malmquist指数研究了扶贫绩效的动态趋势;还使用Tobit回归、异质性随机前沿分析(SFA)模型分析了影响扶贫绩效的相关因素。
本文通过研究发现:(1)扶贫绩效在不同的年份存在差异,大体上呈现规模报酬递增趋势,模型的设定方式(不变的规模报酬、可变的规模报酬和递减的规模报酬)会对扶贫绩效产生影响,扶贫绩效提升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;(2)不同的规模报酬设定下,扶贫绩效最高的财政资金略有不同,不变和可变规模报酬设定情况下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扶贫绩效最高,递减的规模报酬设定情况下不同的财政资金扶贫绩效无显著差异;(3)2016—2017年,扶贫绩效增长幅度最大的省份是西藏,最小的则是重庆;(4)基尼系数对扶贫绩效产生负向影响,地区生产总值提高使得扶贫绩效上升。
根据所得结论,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:尽管扶贫绩效大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,但是许多年份的扶贫绩效依旧处于DEA无效率的状态,许多省份的扶贫绩效较低,在接下来的扶贫攻坚过程中,应当坚持综合性扶贫开发,注重贫困人口自身能力的提升(教育)、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居住环境的改善,完善财政资金扶贫绩效考核体系,合理规定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范围,提高各项扶贫资金使用效率,促进精准扶贫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有机结合;在促进人、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上,尽可能地发展经济,提高国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,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,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,提高其劳动回报率,为扶贫绩效的提升奠定基础。
论文框架概览
作者简介:
解 垩,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
宋颜群,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
基金项目: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面向家庭和个人的公共转移支付减贫效应研究”(项目编号:71673167);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财税政策研究”(项目编号:20AZD078)。
(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)
全文刊发《财政研究》2020年第5期
-----
策划:邢 丽
采编:于婧华 刘柯彤(实习)
(封面图片来源:https://www.fotor.com.cn)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投稿